• 哈工大主页
  • 首页
  • 中心概况
  • 成员介绍
  • 科研队伍
    • 决策智能(DI组)
      • 近期新闻
      • 成员介绍
      • 发表论文
      • 科研项目
      • 联系我们
    • 问答系统(QA组)
    • 语言分析(LA组)
    • 对话技术(DT组)
    • 知识挖掘(KM组)
    • 文本生成(TG组)
    • 情感计算(SC组)
      • 近期新闻
      • 成员介绍
      • 发布物
      • 科研项目
      • 加入我们
    • 健康智能(HI组)
    • 脑智计算(BC组)
  • 科研项目
  • 发表论文
  • 技术资源
  • 演示系统
  • 中心新闻
  • 你的位置:首页  中心新闻
  • 中心新闻

  • CNCC2025|赛尔实验室张伟男教授共同主持“具身智能”大会论坛,共话具身智能发展新蓝图
    10月22-25日,备受瞩目的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隆重举行。在10月25日大会的“具身智能”主题论坛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计算学部副主任、CCF理事及哈尔滨分部主席张伟男教授作为共同主席,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蒋树强教授共同主持了这场高水平的前沿对话。此次论坛汇聚了该领域的顶尖学者,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路径。论坛共同主席蒋树强教授、张伟男教授本次论坛嘉宾阵容强大,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薛建儒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马楠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研究员、银河通用创始人兼CTO王鹤。论坛围绕具身智能的核心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论坛首先聚焦于具身智能的内涵、科学问题与跨学科特性。与会专家从计算机科学与自动化等不同学科视角,剖析了具身智能的本质,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是否应追求“更像人”分享了独到见解。专家们认为,具身智能的深入研究亟需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深度融合。随后,论坛进入具身智能的安全与可信这一关键议题。随着智能体日益融入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其行为的安全性、决策的可靠性与伦理对齐成为关注的焦点。嘉宾们就如何构建安全、可信、可控的具身智能系统
    了解详情
  • “巧环”来了!您的专属心理健康“智囊团”
    一站式智能心理支持服务全新发布!您是否正感到有些疲惫,情绪难以自控? 是否希望有一个“人”能真正懂你,耐心倾听,并陪你一起成长?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情绪困扰,还是希望提升自我认知、改善人际关系,一个专业、高效的支持系统都至关重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情感计算组(HIT-SCIR-SC)依托多年情感计算和人机交互研究成果,正式推出智能心理支持系统——“巧环”!它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希尔人际过程(Hill)、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等理论,集心理学专业问诊、共情对话与长期个性化心理咨询于一体,致力于提供全面的、可信赖的心理健康支持。特色一 :问诊模型专业的“倾听者”与“评估师”在您需要时,巧环首先是一个富有同理心的倾听者。共情对话: 具备高度共情能力,在安全、信任的交流中,引导您自然表达。信息获取与评估:通过循序渐进的专业提问,全面了解您的情绪、症状和背景。状态识别: 帮您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情绪状态,识别潜在的情绪模式,为后续的咨询调整提供参考。对话小结: 对话结束后,为您形成简洁、准确的交流小结。特色二 :具
    了解详情
  • 哈工大SCIR秦兵教授在CNCC 2025技术论坛引导发言:情感交互的层级演进与对齐技术
    10月25日下午CCF CNCC 2025 技术论坛“从识别到生成:智能交互离真情实感还有多远?”在华旗饭店顺利举行。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情感计算正从单一的情感识别迈向更复杂的情感生成,同时技术载体不断扩展,从传统的文本处理拓展至多模态内容,并进一步向具身智能(如类人机器人)演进。这一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多模态情感融合中保持长时一致性与情绪连贯性,如何提升具身交互的自然度与可信度,以及如何有效防范内容安全与伦理风险(如虚假信息生成、不良情绪引导)等问题,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SCIR)秦兵教授在论坛上作题为“情感交互的层级演进与对齐技术”的引导发言。秦兵教授指出,情感交互正经历从“对话式”向“智能体式”,再到“具身式”的层级拓展。这一演进不仅体现了技术能力的提升,也反映了人机情感关系的深化趋势。随着交互粒度从“语言”延展至“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情感交互正在从理解文字情绪走向理解用户意图、感知环境并主动行动,推动人机共情从虚拟交流迈向真实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性化与安全是贯穿情感交互不同层级的
    了解详情
  • 哈工大SCIR刘铭教授主持CNCC 2025 “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AI智能体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分论坛
    2025年10月23日下午13点30分,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了以“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AI智能体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为主题的“CCF CNCC2025技术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CCF YOCSEF哈尔滨分论坛、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论坛内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吸引了大量学者、研究人员与学生的参与。本次论坛聚焦“多模态智能体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话题。大模型驱动的AI智能体已成为人工智能新一轮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大模型不仅在语言理解与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且已逐步拓展至图像、语音、动作等多模态信息的感知与协同处理,推动智能体系统从单一任务执行走向通用自主决策。然而,在智能任务泛化,长期规划体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人机协同等技术挑战。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学术专家,旨在探讨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实际应用,为推动智能体走向“能感知、会思考、可行动”的新阶段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借鉴。论坛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主题报告环节,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耀威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王树徽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彭佳杰教授,浙江大
    了解详情
  • 事理图谱与智能决策论坛成功举办 | CNCC2025
    2025年10月24日13:30,CNCC2025事理图谱与智能决策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成功举办。论坛介绍决策智能是人工智能在认知智能之后的新兴发展阶段,已成为在大模型技术基础之上的前沿和关键研究方向。尽管大模型技术在语言理解等认知任务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应对复杂决策问题时,仍面临逻辑不一致、推理能力有限等挑战。将蕴含事件演化规律与模式的事理知识融入大模型,被视为提升复杂问题决策能力的重要路径。论坛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聘教授刘挺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辞,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各位演讲嘉宾以及事理图谱的研究背景与发展意义。本次论坛聚焦于事理图谱与决策智能领域,围绕若干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展开深入探讨,涵盖事理知识表示和构建、事理知识与大模型结合以及事理知识如何增强大模型复杂问题决策能力等前沿议题。本次论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效教授主持。论坛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聘教授刘挺致欢迎辞论坛主题演讲恒生电子首席科学家、恒生研究院院长白硕老师发表了主题为《本体增强的智能体任务规划》的演讲。白硕老师深入探讨了“复杂意图制导型”智
    了解详情
  • 哈工大SCIR车万翔教授主持CNCC 2025 “大模型长思维链推理的前沿与未来”分论坛
    2025年10月24日下午,CNCC 2025 “大模型长思维链推理的前沿与未来”分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成功召开。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模型长思维链推理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本次论坛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车万翔教授担任主席。车教授长期致力于自然语言处理基础研究,在预训练语言模型与大模型推理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论坛以推理大模型从“答案导向”到“过程导向”的范式转型为引导,围绕基础原理、系统实现与开放生态展开深入交流,勾勒长思维链推理的前沿版图与未来方向。中国人民大学赵鑫教授作题为《深度推理模型技术探讨》的报告,聚焦深度推理模型的基础技术与实现方法,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技术路径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讨论了其中的技术挑战,探讨了推理模型在智能信息获取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现阶段推理模型的局限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清华大学丁宁助理教授作报告《强化学习驱动的推理模型:统一视角和熵方法》,介绍了
    了解详情
  • 每页 6 记录  总共 56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94 跳转到 
最近更新
  • 2025-11-07
    CNCC2025|赛尔实验室张伟男教授共同主持“具身智能”大会论坛,共话具身智能发展新蓝图
  • 2025-11-07
    “巧环”来了!您的专属心理健康“智囊团”
  • 2025-11-07
    哈工大SCIR秦兵教授在CNCC 2025技术论坛引导发言:情感交互的层级演进与对齐技术
  • 2025-11-03
    哈工大SCIR刘铭教授主持CNCC 2025 “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AI智能体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分论坛
  • 2025-11-03
    事理图谱与智能决策论坛成功举办 | CNCC2025

Copyright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 Computing and Interactive Robotics 2001 - 2015

P.O.Box 321, HIT, P.R.China 150001

webmaster at ir dot hit dot edu dot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