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讲坛 | 德国慕尼黑大学彭思尧博士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 19:36:22 阅读次数:10

2025年11月11日上午10:00,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交互机器人研究中心(哈工大SCIR)邀请到了德国慕尼黑大学(LMU Munich)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MaiNLP Lab)博士后研究员彭思尧博士带来学术讲座。

彭思尧博士作报告

本次“赛尔讲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创大厦J509举行,彭思尧博士的报告主题为《从标注差异到可解释推理:语言模型视角下的人类判断与多样性》,讲坛由哈工大SCIR语言分析组车万翔教授主持。

车万翔教授主持讲坛

彭思尧博士探讨了从标注差异到可解释性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人类标注的多样性及其在自然语言推理任务中的应用。彭博士首先介绍了标注差异的概念,通过实例展示了标注差异的存在,并讨论了这种差异对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影响。然后彭博士介绍了如何通过两轮标注来区分标注错误和标注多样性,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预测标签分布多样性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语言学的解释分类方法,通过分类更好地理解标注者的解释。讲座最后,彭博士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希望研究扩展到多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标注差异。

哈工大SCIR师生听彭思尧博士作报告

讲座过后,哈工大SCIR师生与彭思尧博士探讨了方言和多语言数据的标注与评测、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解释的多语言和文化差异等问题。彭思尧博士以在巴伐利亚方言和吴语方言上的研究为例,探讨了如何在多语言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数据集翻译和标注,并表示当前的研究更注重数据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解释。

哈工大SCIR师生提问

讲者简介:

彭思尧博士(Siyao Peng),现为德国慕尼黑大学(LMU Munich)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MaiNLP Lab)博士后研究员。他的研究聚焦于人类标注差异与解释性评测、方言与低资源 NLP、多语言数据可信性以及社会影响领域的语言模型应用。彭博士于2023年在美国乔治城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2016年荷兰莱顿硕士学位,以及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他在 ACL、EMNLP、COLING 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