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13点30分,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了以“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AI智能体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为主题的“CCF CNCC2025技术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CCF YOCSEF哈尔滨分论坛、黑龙江省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论坛内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吸引了大量学者、研究人员与学生的参与。
本次论坛聚焦“多模态智能体技术演进与应用创新”话题。大模型驱动的AI智能体已成为人工智能新一轮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大模型不仅在语言理解与生成方面表现出色,且已逐步拓展至图像、语音、动作等多模态信息的感知与协同处理,推动智能体系统从单一任务执行走向通用自主决策。然而,在智能任务泛化,长期规划体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人机协同等技术挑战。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学术专家,旨在探讨智能技术的前沿发展与实际应用,为推动智能体走向“能感知、会思考、可行动”的新阶段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借鉴。
论坛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主题报告环节,特邀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耀威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王树徽研究员,西北工业大学彭佳杰教授,浙江大学况琨副教授。报告环节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刘铭教授主持。

王耀威教授在论坛上的精彩报告
王耀威教授作了《数字视网膜与低空感知网关键技术》主题报告,讲解了数字化网络膜技术在低空网络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中的应用潜力。他强调了数字视网膜的重要作用,如提升低空感知网络的效能、增强智能决策等,有效推动了新一代智能基础设施的发展。
王树徽研究员以《面向智能协作的去中心化神经计算框架及应用探索》为题,介绍了神经计算框架在智能协作中的核心作用。报告展示了去中心化神经网络如何有效应对复杂任务的自动化执行,尤其是在多任务协同中的优势,前瞻性地探索了智能协作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彭佳杰教授的报告《智能体赋能生物医学知识发现——从单一智能体到多智能体协作》着重讨论了智能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他分享了多智能体系统如何加速数据分析和知识发现,特别是在疾病预防、精准治疗等方面的突破,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况琨副教授围绕《因果推理与大模型》进行了深入讲解。报告深入探讨了因果推理在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中的核心技术与挑战,并提出了新型因果推理方法的研究方向。通过结合当前的已有技术,为因果推理模型的未来进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报告环节结束后,即进入第二阶段的互动讨论环节。讨论环节除了报告嘉宾外,还邀请到三位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嘉宾,他们分别是:小米大模型智能体负责人刘伟,东北林业大学李洋教授,浙江大学张宁豫副教授。
与会的嘉宾与论坛听众就以下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议题一:多模态统一表征的边界与突破:如何实现从“能感知”到“会思考”的认知跃迁?
本议题讨论了多模态技术在表征学习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通过融合不同感知模式,推动从感知到认知的跨越,解决了当前智能系统在认知推理中的实际难题。
议题二:人机协同的智能体框架:主从式控制还是自主决策?
本议题就智能体与人类协作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在智能体与人类协作时如何平衡自主性与控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人机协同的复杂场景中,专家们分享了不同智能体控制架构的适用性和优化策略。
议题三:从技术能力到产业落地智能体:如何跨越“场景泛化”鸿沟?
本议题聚焦于智能体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产业应用的转化问题。与会专家就如何克服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泛化难题,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CCF CNCC 2025技术论坛”圆满闭幕,本次活动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期间,与会者积极参与问答环节,就应用前景、技术细节、数据处理等方面提出了疑问,专家们则基于其深厚的研究积淀予以详尽阐释,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通过跨界的思维碰撞,与会者不仅深化了对前沿技术趋势的理解,更显著拓展了科研视野与创新思路,为行业提供了多元视角与实用参考。本次论坛有效促进了智能体技术领域的知识共享与潜在合作。展望未来,哈工大SCIR团队将持续组织同类高水平学术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的协同共进。

与会嘉宾专心听讲,现场气氛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