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隆重开幕。本届大会注册人数突破1.2万人,汇聚了来自全球计算机领域的顶尖学者、产业领袖、青年学子及国际组织代表,盛况空前。大会以“数智赋能、无限可能”为主题,旨在深度探讨数字智能技术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为推动计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贡献智慧。
10月24日,CNCC 2025哈尔滨会展中心亚冬馆主会场召开大会论坛“大模型发展的路在何方”,CCF会士、CNCC2025大会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长聘教授刘挺主持大会论坛。清华大学教授孙茂松;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冯俊兰;北京中关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等四位专家,就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天花板、通用与行业大模型的发展路径、算力瓶颈的突破以及高端人才的培养与竞争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激烈的探讨,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前瞻性的思考与启发。

大会论坛“大模型发展的路在何方”

哈工大刘挺教授发言
刘挺教授针对每位嘉宾提出了专属问题。针对“大模型能否实现通用、超级人工智能”,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表示,AGI的实现难度取决于定义,若定义为“在所有领域超越人类顶尖高手”,前路漫长。当前大模型在文本、图像等领域已有突破,但具身智能等涉及多维空间的领域仍处早期,人类随机应变等能力难以被机器复制,虽算力提升或带来涌现效应,但通用具身智能短期内难实现,现阶段工业界具身智能需聚焦专用。

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发言
对于“中国企业大模型研发路线选择”,百度王海峰博士指出,通用与场景大模型并非割裂,通用大模型是基础,承担推高能力天花板的作用,场景大模型则聚焦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他建议少数企业攻坚通用大模型,多数企业基于通用模型通过提示词调整、微调等方式适配场景,实现技术能力与实际应用兼顾。

百度王海峰博士发言
谈及“大模型如何赋能行业核心业务”,中国移动冯俊兰博士坦言落地过程充满挑战。当前大模型缺乏行业所需的预测、决策与执行能力,且产业复杂系统的约束条件、技术理论基础及复合型人才短缺等,均构成落地阻碍。她提出需打造标杆案例、构建产业AI基座,推动AI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中国移动冯俊兰博士发言
针对“大模型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北京中关村学院刘铁岩院长强调人才需具备年轻化、实战化、多元化特质。国内现有培养体系存在人才识别后置、实战训练不足、学科划分过细等问题。为此,学院通过成立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搭建联合实验室、设立跨学科部等举措,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北京中关村学院刘铁岩院长发言
自由讨论环节,四位嘉宾就算力突破建言献策:孙茂松提出算力研发与模型优化需双管齐下;王海峰表示国产算力正发展,可通过算法优化、技术架构四层协同提升效率;冯俊兰呼吁收敛算力生态,减少适配成本;刘铁岩建议提升现有算力利用率,探索新型芯片路线。
针对“国际人才争夺与顶尖人才培养”,嘉宾们认为人才竞争是综合生态的竞争,薪酬之外,创新生态、发展平台等更关键。孙茂松指出人工智能领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需重视人才培养与薪酬竞争力;刘铁岩强调内部机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王海峰提及年轻人更关注发展空间与资源支撑;冯俊兰表示资本逐利需与科研自主平衡,央企正搭建国产算力平台助力人才培养。
最后,刘挺教授呼吁校企政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期待中国大模型实现全球引领。

